• 監測數據造假的背后是誰的責任

    環境保護部在今年發布了《關于推進環境監測服務社會化的指導意見》,標志著我國環境監測領域改革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然而,目前在企業環境監測市場卻存在數據造假、低價競爭等亂象。

    業內人士表示,作為環境管理基礎的環境監測,特別是已經嶄露頭角的第三方監測,需要明確各方權責以及監測數據的歸屬等問題,以此作為規范市場、防止數據造假的重要基礎條件。

    記者近日走訪了福建省幾家較具代表性的民營檢測企業,企業負責人都希望能夠通過加強監管、行業自律、檢測企業自身建立良好的質量體系等手段規范整個行業,防止數據造假。

    明確權責是前提

    檢測機構主動造假的可能性并不大,通常是排污企業或環評機構要求造假,或以最低價形式導致第三方檢測機構主動造假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潤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多數檢測機構認為監測數據造假的“動力”更多來源于排污企業。對此,厘清政府、排污企業和第三方檢測機構的關系,明確各方權責十分重要。

    福建力普環境檢測有限公司總經理嚴松表示,第三方檢測機構應該是完全獨立的,不受任何排污企業、環評機構、清潔生產審核等單位干擾。

    福建環安檢測評價有限公司總經理莊潔則表示,雖然排污企業和第三方檢測機構是合同關系,但是由于行業的特殊性,第三方檢測機構肩負了一定的社會責任,除了負有接受環保部門檢查監督的責任外,還需要恪守職業操守,堅持公正客觀的服務宗旨才能走得更遠。

    “現實中,一些環境服務第三方機構與排污單位惡意串通提供虛假材料、偽造或者篡改監測數據等違法行為屢見不鮮。”華測檢測認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廈門分公司環境部負責人林俊偉表示,新環保法第六十五條對此明確規定:環境影響評價機構、環境監測機構以及從事環境監測設備和防治污染設施維護、運營的機構,在有關環境服務活動中弄虛作假,對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負有責任的,除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予以處罰外,還應當與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其他責任者承擔連帶責任。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環境監管執法的通知》中明確對負有連帶責任的環境服務第三方機構追責,一方面將會嚴厲打擊環境服務第三方機構的違法行為,杜絕環境服務第三方機構成為排污單位的幫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育健康的環境服務市場。同時,企業監測設施的質量公開透明也是樹立公信力、避免數據造假的方式之一。”他說。

    發生監測數據造假后,參與各方如排污企業和第三方檢測機構分別承擔什么責任一直是國家和業界關注的重點。

    莊潔表示,“數據造假的第一責任人是第三方檢測機構,排污企業則應承擔污染環境的法律責任。如果造成環境污染后果的,構成刑事犯罪,則雙方應負連帶責任。”

    行業內的問題遠不是明確責任那么簡單,不少數據造假是由于檢測機構為爭取市場、獲取經濟利益而主動配合排污企業進行的。嚴松表示,檢測機構主動造假的可能性并不大,通常是排污企業或環評機構要求造假,或以最低價形式導致第三方檢測機構主動造假以降低監測成本、增加利潤。

    他指出,檢測機構本應主動保證數據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不答應排污企業或環評機構的違法要求。“但是,現在造假不但沒人監管還可以搶到業務,這對于小型檢測機構來講就值得冒險。”

    對此,嚴松表示:“如果排污企業或環評機構簽署的合同中明確要求,檢測機構必須保證其提供的數據通過相關部門的審查,或項目通過后才向檢測機構付款,就可認定為企業或環評機構要求造假。這樣應該由委托方負全責,否則應由檢測機構負全責。不管誰的責任都可以通過降低資質、行業通報、責令停業甚至取消資質或罰款來進行處罰。”

    質優不能低價買

    低價仍成選擇監測企業頭號因素,應評價檢測機構的綜合實力,制定準入門檻。要選擇管理規范、獨立公正的檢測機構,應該綜合評分,重點是實力和誠信

    記者了解到,在目前的招投標中,排污企業的自行監測都是由企業來選擇檢測機構。通常小型排污企業和環評機構直接找幾家檢測機構進行商務談判,往往以最低價和保證數據合格作為要素確定檢測機構。大型排污企業通常用招投標的形式,但也是以最低價和保證數據合格來確定監測單位,難以保證數據真實準確。因此加強監管,確定行業準入門檻很重要。

    莊潔認為,應評價檢測機構的綜合實力,制定準入門檻。“只有CMA認證資質是不夠的,招標的項目如果是常規的檢測項目,大大小小的實驗室都有資質可以投標。但是要選擇管理規范、獨立公正的檢測機構,不能以低價來評判,應該綜合評分,重點是實力和誠信。”

    行政手段、市場機制要配合

    由省級環境監測中心站加強對本地第三方檢測機構的日常監管,定期公布抽查結果,對采樣和數據造假的機構進行停業整改的處罰;建立行業協會,促使檢測機構進行自律

    對于企業購買服務中的數據造假情況,如何運用行政手段和市場手段讓企業更加自律、避免數據造假?

    有業內人士表示,市場機制目前可以起到的作用還較小,規范第三方檢測機構主要還應以行政手段為主。

    嚴松表示,由于現在監測市場還處于發展初期,很多企業不規范,行業亂象頻發。“之所以會出現低質低價的惡性競爭,是因為企業把監測數據和檢測報告作為應付檢查之用,而不關心數據的真實性,甚至要求數據造假。”

    他認為,目前規范行業最有效的是行政手段。“建議由省級環境監測中心站加強對本地第三方檢測機構的日常監管,并定期公布抽查結果,對采樣和數據造假的機構進行停業整改的處罰,通過誠信考核,形成公開透明的市場機制。”他說。

    同時,企業代表們認為,建立行業協會,以市場手段促使檢測機構進行自律、規范,提高全行業的服務質量也是一種選擇。“規范監測市場、杜絕數據造假,必須由社會化檢測機構的自律來解決,建議成立檢測行業協會來管理,建立誠信公開制度。”嚴松說。

    “此外,檢測機構還要樹立自己的公信力。比如華測檢測在全國建立有60多個實驗室,實驗室都是向所有客戶開放的,以保證質量的公開。在福建,華測檢測與奔馳、聯合石化等一大批客戶都有多年的合作,企業也經常接受例如奔馳等大客戶對我們的公開評審。”林俊偉說。

    莊潔建議,按照環保行業建站標準及其他行業的類似標準來進行管理,分一級、二級、三級檢測機構。“一級站由國家相關部門審批可承接全國項目或國控企業,二、三級站由當地環保廳審批,二級站可承接地市一級管理的企業或省控企業,三級站只能承接縣市一級管理的企業或市控企業。各級檢測機構的審批實行總量控制、日常管理,跟計量認證時間同步進行再核準。”

    林俊偉強調,對于排污企業要求檢測機構造假,作為檢測機構的華測檢測一直進行回絕,并對企業進行勸導。“隨著監管的加強,監測市場在未來1~2年間必定會出現整合。”

    本文來源:中國環境報

    上一篇:
    下一篇:
  • sesese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