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篡改環境監測數據是拿健康賭明天

    國務院辦公廳昨日印發《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陸海統籌、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方案》要求,環保部依法建立健全對不同類型生態環境監測機構及環境監測設備運營維護機構的監管制度,制定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處理辦法等規定。黨政領導干部指使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的,按照《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等有關規定嚴肅處理。(8月13日《北京青年報》)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國家也一直提倡保護生態環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建立并運行了環境質量監測網,掌握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狀況,但環境檢測此前長期存在“考核誰、誰檢測”的問題,使得一些地方政府為了一己私利,私自篡改檢測數據,讓生態檢測數據“被達標”。環保部曾于今年6月通報涉及河北、河南、山東3生的7起環境檢測數據造假案例。環境檢測數據造假之嚴重從中可窺見一斑

    檢測數據的真實與否,反映著一個地方的生態質量,所以檢測數據的真實、客觀、權威,關系著環保工作大局,必須高度重視。篡改數據,折射出了個別領導的畸形政績觀和“官念”的跑偏,與我國流行的“數字出官”潛規則也不無關系。檢測數據是為了反映現實,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但個別官員為了保護頭上的“烏紗帽”,更是為了以后的仕途平坦,利用“考核誰、誰檢測”的制度漏洞,與國家玩起了數字游戲。地方上的生態數據“被達標”,生態環境形勢大好,用篡改數據來粉飾太平,為自己的升遷累積籌碼,如此官員能真心實意為人民服務,為國家服務嗎?弄虛作假之風不除,最終受傷害的還是民眾。

    此次環境檢測的亮點,就是保障檢測事權的上收工作,加大環境檢測數據監督檢查力度,集中整治篡改和偽造檢測數據等弄虛作假和違法行為。上收國家事權后,則改為“誰考核誰檢測”,不給造假篡改提供機會,可有效避免檢測數據受到考核評優等行政干擾。

    事權上收了,法律法規完善了,從“硬件”上斬斷了篡改的黑手,“軟件”跟不上也不行。環境出了問題,可以治理,但是治理環境的理念出了問題,該怎么辦呢?讓環境檢測數據還以真實,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究其根本還得靠從政者“以天下為己任”的道德良心。為官一任,雁過留聲,人過留名,不要只囿于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而應把眼界放寬,真正為百姓服務,為國家可持續發展服務。

    “為什么我的眼中飽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我們熱愛自己的祖國,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假若今時今日的造假換來日后的滿目瘡痍,拿民眾的健康來賭明天,我們是選擇“失明”呢,還是選擇現在站出來防患于未然呢?

    本文來源: 紅網(長沙)

    上一篇:
    下一篇: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

  • sesese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