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環保違建項目須主動作為(生態論苑)
原標題:對環保違建項目須主動作為(生態論苑)
《 人民日報 》( 2015年08月22日 09 版)
■對長期累積下來的大量違建項目,環境監管難辭其咎。在污染減排難度不斷加大情況下,清理整頓違建項目必須立行立改,即使這塊硬骨頭再難啃,環保部門也必須主動作為
最近,山東省集中爆破聊城茌平縣信發集團7臺燃煤機組的消息引起不少關注,這個被稱為山東省“清理環保違建項目第一爆”的行動引得不少網友點贊。然而,為環保部門點贊之后,消息之中透露的一組數字卻令人憂心——山東省政府去年10月正式啟動全省環保違規項目清理整頓工作以來,全省共清理出環保違規建設項目7019個,總投資高達7075億元,未來須依法責令停業、關閉的項目有1312個。
像山東這樣環保工作一直不錯的省份,違規項目都如此之多,以此推算,全國違規項目數量之大實在不敢想象。
所謂環保違建項目,一般是指違反環評等環保法律法規的建設項目,包括未批已建、邊建邊批或者是沒有執行環保“三同時”要求的項目。相較于合法項目,違建項目常常是環境破壞的禍首,道理很簡單:哪個違建項目會去考慮所在地的環境容量和產業結構,哪個違建項目能夠做到環保高標準、高投入?有些違建項目甚至連基本的污染治理設施都沒有,即使一些項目設計了污染治理設施,由于缺乏環保部門專門的驗收環節,污染治理設施是否與生產相匹配,能否達到環境排放標準,都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登上“12369”環保舉報問題榜的,不少是違建項目;一些地方總量減排考核通不過,往往也是違建項目高排放拖了后腿。
違建項目造成問題多多,應該是環境監管的首要對象。長期累積下如此巨量的違建項目固然有歷史原因,但監管不力難辭其咎。
違建項目大致可以劃分為三類:愚昧無知型、僥幸過關型、有恃無恐型。 要么是作坊主根本不知有環評一說;要么是奸商故意想繞過法律門檻,認定上車就能補票;更有甚者,認為環保部門不敢摸自己的老虎屁股,恣意妄為。
搞清楚違建項目類型,就能對過去環保執法的難處多幾分理解:小作坊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奸商跟環保部門玩貓捉老鼠游戲;而后臺硬的,環保部門只會碰上一鼻子灰,最終讓其合法化。因此,面對違建項目,環境監管者常有畏難情緒:關停違法小項目快,死灰復燃也快;想徹底關停一個有影響的違建項目殺一儆百,執法還沒開始,說情的就來了一堆。“查了白查,還惹出不少是非”,這樣的心態,導致有些地方對違建項目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直到上級督辦才動真格。
去年11月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環境監管執法的通知》,環保部也曾明確要求各地在2016年年底前全面完成違法違章建設項目清理整改。但現在看來,一些地方動作遲緩,不僅舊的項目沒有清理,新的違建項目又冒了出來。
今年,新環保法開始實施,唯有高壓執法,才能讓企業知道守法是底線。讓違建項目付出應有代價,才能讓不法分子放棄“上了車就一定能補票”的僥幸心理,老老實實依法建設運營。
當前,我國多個地區的環境質量有所提升,但環境形勢依然嚴峻,減排難度進一步加大。改善環境質量,要靠合法企業提升環境績效,更要靠清理整頓違建項目立行立改。無論這塊硬骨頭有多難啃,環保部門也必須主動作為,打贏這場攻堅戰。
來源:人民日報